王益鹏1943年4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法比较协会会员,196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
2004年在北京大陆画廊举办“王益鹏风景油画展”,并应兴艺画廊邀请赴东马写生,并在新加坡举办个人写生展;
2006年,应北京欧艺得画廊邀请,赴俄罗斯写生考察,并完成系列风景写生10余张,在美术界广受好评;
2008年,大型历史画《报童》应邀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周总理诞辰110周年纪念文献展”;
2010年,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京派油画展”和专题讲座,并接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访谈;
2011年,随“老教授协会”应“中华儿女美术馆”邀请,赴厦门写生考察,并参加主题展览;
2012年,油画作品《融》,代表中国参加“创意城市·2012伦敦美术大展暨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
2015年,完成 “九三先贤”素描作品30余张,并参加“‘科学先贤’肖像画展”全国巡展。
我自七岁由四川移居到京城至今已六十余载,亲眼见证了北京的巨变。习画以来,迄今留存最早的北京写生是1962年,也有半个多世纪了。后游学巴黎,亲睹巴黎画派大师郁特利罗的大量原作,此君终生画巴黎,竟达三千余幅!现均为世界级的文化珍品。相比之下,不禁汗颜。北京文化古老的历史地位远在巴黎之上,然吾辈又有何艺术作品使之增辉呢?且随时代变迁,古都风貌日渐消融:又有何画作存其原貌,而传诸后世呢?于是回国后,翻箱倒箧,整理旧稿,并足迹胡同市井之间,求其余韵,至今也得稿百幅。虽难望郁特氏之项背,亦可聊以也。
(王益鹏·卢沟雪晴 1997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而作,有多家报刊登载,并获奖)
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他就开始了北京题材的写生和创作,1990年他游学巴黎,亲睹了巴黎画派大师郁特利罗的大量原作(此君终身画巴黎,竟达三千多幅)进一步坚定了完成“北京老歌系列”的决心,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得稿百幅,其作品在平凡朴素中,洋溢着深情——如同一曲曲隽永的“老歌”,表现出古都北京的特殊情调。
如今巴黎画派大师郁特利罗的作品价值连城,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竟相收藏的珍品。
而有中国“郁特利罗”之称的画家王益鹏其作品的价值也日益突现,其“北京老歌”系列的意义已超出了一般“风景画”的范畴,成为和“巴黎画派”逢相呼出的“京派油画”的代表。在传承中国文化和宏扬东方“美学精神”中将起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我始终认为王益鹏君无疑是当今中国油画界一位具有相当影响、承前启后的画家。
我认识王益鹏已有多年。从青年时期到现在已过“耳顺”之年,他始终是风尘仆仆数十年如一日背着沉重的画箱走遍中国乃至远涉域外,始终坚持他所挚爱的“现场写生”特别是“外光写生”,这在许多和他年龄相近甚至比他年轻许多的画家都弃之不用的“笨功夫”,却始终被他无怨无悔地坚持下来并成为他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和特色。
我曾经参观了他在京城举办的每一次“写生油画展”,生动的画面上一笔一划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即使是那些“咫尺小幅”也令人过目不忘。
我觉得,在艺术的创作中只有首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在给个浮躁喧闹的世界上,要想真正留下点耐看的东西,没有真情实感作基础是绝无可能的。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王益鹏君游学巴黎,他精心研读并实地临摹了印象派大师的原作,可以说深得其中三味。回国后他在美院举办了巴黎研修汇报展,轰动了画坛,也可以说是他的一个无声的宣言:他将把印象派的光与色与自己的写生实践结合起来,在中国的人文环境熏陶下,创造出中国风格的印象派绘画。
2006年初秋,他赴俄罗斯游,在短短的13天中,利用参观各大博物馆空隙时间,起早贪晚,居然一气画出了12张“65×53cm” 的写生油画作品,而且件件堪称精品!这12张作品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旅游写生”,也不仅仅体现了他写生技巧上所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而且从每一张的构思、选景到色调处理和艺术手法的运用都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品的深刻内涵使之具备了风景创作的品格,有的甚至达到了历史风景画水准。
西方的“新潮”艺术已经“流行”了近一个世纪,虽然其中也有过一时的“辉煌”,但时至今日,已经走上了一条与西方伟大艺术传统完全背戾的“异化”之路。近年来某些“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已堕落到了污秽不堪和自虐的地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现在连他们自己也有些进退维谷不知所云了。
然而在东方,特别是文化底蕴浓厚的中国,仍有着像王益鹏君这样的画家,接过并发扬了油画写实主义的传统,并在中国的土地上开花结果,我感到无比欣慰,感到中国的油画后继有人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