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视窗稿:(李永智)我离开老家外出上学、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回望人生路,在我的脑海里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故乡老屋,那里是我的出生地,度过了我快乐的童年时光。

国庆前夕,我又一次回老家,看望了年迈的父亲和长期在农村种地的哥嫂。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回家都有不同的感受,一次次让我回到了从前,也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时无法自已。

我家的老屋,是父亲和爷爷自己亲手修建的,一共有五孔窑洞,全部用石头一块一块垒砌而成,在农村要完成这件大事,需要付出全家人数年的积蓄和努力。五孔窑洞都是背北向南修建,是晋西北黄土高原农村典型的石窑洞,青石门面的石块上还有石匠师傅精心设计锤凿的图案,像是一幅农家院落石刻艺术品的展示。这些窑洞是分两次修建完成的,西边两孔爷爷分给了二爹,东边一线修建的三孔是我们兄妹三人和爸爸妈妈住的窑洞。我们兄妹都出生在这里,对老屋有着特殊的情感。窑洞周边的一山一壑、一草一木,看上去是那么秀美,邻居们是那么亲切。父母的言传身教对我们一生的成长影响非常大,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规矩是在这里给我们启蒙和传承的。

这次回到老家,看到在风雨中日渐疲沓的窑洞,我很不是滋味,特别是窑洞外开裂的缝隙,真让我担心住在窑洞里的父亲和哥嫂。我回到县城,窑洞中步履蹒跚的父亲,还经常在我脑海中萦绕。父亲一生为全村大家和自己的小家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成为村民们常常惦记的贴心人,是我们晚辈学习的好榜样。

故乡老屋,过去经常充当村里临时开会议事的场所,或家里、或院里;还有村民们一些家长里短、是是非非也是在这里化解的。因为父亲曾经在村里干了二十多年的党支部书记,是一名老员,对党忠诚、敢于担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村民中有着极高的口碑。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还被县里评为“十佳农村党支部书记”、省里表彰为“先进个人”,在当地小有名气。无论在大集体年代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父亲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倾心为民的初心没有改变。为了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为了让全村三百多口人都能过上一个好日子,他带领乡亲们早出晚归、治山治水、矢志不渝,办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先后完成打坝、修地、涵井,建成加工房、学校、村委会,养车、开旅店、架电,等等。如今,在国家脱贫攻坚惠民政策春风的吹拂下,我们全村终于脱贫了!这是父亲多年的夙愿,也圆了全村几代人的一个梦想。

老屋庭院里,至今高高耸立着五颗大榆树,枝繁叶茂,遒劲有力,常常是喜鹊安家的首选地。上树掏喜鹊、上房掏麻雀是童年的一大趣事,谁敢上去,成为在伙伴中炫耀的资本。这些参天大树,现在仍是村里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线。本来还有一颗大榆树,在我小的时候,被不懂事的我给烧了,这也成为我终生抹不去的灰色记忆。每到夏季,院子里和窑洞周围长得郁郁葱葱、层层叠叠。妈妈为我们种着西红柿、黄瓜、南瓜、青椒、豆角、玉米等。妈妈是一位老裁缝,远近闻名,她勤劳、善良、和蔼、朴实,为了帮助父亲村里做事,她一个人在背后默默无闻地付出着、承担着。同时,一手把我们兄妹三人拉扯大,在那个经济不发达的计划经济年代,可想压力是非常大的。她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精心谋划着全家一年的生计。自己养过猪、羊、鸡、兔,为的是卖了贴补家用,给父亲减轻家庭负担。妈妈是小学文化,在她们那个年代,也算是高学历了。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我们兄妹在煤油灯下,围坐在土炕头的小圆桌旁学习,妈妈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解。她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谁家有困难,让她知道,她总会主动帮助。可惜,如今妈妈不在了!前年发现肺部肿物,几经转辗,去北京大医院也没有挽回妈妈的生命,留给我们儿女们无尽的思念。

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我不管住在哪儿,总感觉都没有故乡老屋安静、温馨;不管走到哪儿,总有父母的牵挂;不管岗位职务如何变化,每时每刻都铭记着父母亲做人做事的原则。“做人要凭良心,做事要有规矩,。”

作者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