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以“中国教育的文明意义”为主题的第四届《教育研究》论坛在河南大学成功召开,共有来自中国教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等学校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近300人参加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教科院教育研究杂志社主办,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承办,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协办。
中国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本届论坛把主题设置为“中国教育的文明意义”,是应时代所需、顺发展之势的重大课题。人类因教育而文明,洞察中国教育这个样本的文明意义,需要教育学术研究来一场自我革命,树立自主意识、强化实践导向、加大理论供给。
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在致辞中表示,本届论坛以“中国教育的文明意义”为主题,为建构中国教育学探索理论道路,立意深远、意义重大。他希望各位专家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碰撞思想、深入交流,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建设贡献真知灼见。
在主题报告环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原中央党校校委委员韩庆祥在区分文化与文明基础上,认为文明是人类为追求进步走向真善美的过程与客观事实。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石中英提出了从文明中心论走向文明多样论,从文明进化论走向文明生态论,从文明冲突论走向文明对话论,教育具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文明观、养成文明素养的责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熙国提出了教育文明发展这个概念,认为教育文明程度取决于教育根本问题的水平和高度。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李政涛认为,中国教育学与中国教育都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要以中国教育学的方式深度参与人类文明进程,影响和推动人类文明。
论坛设置了三场对话环节。各个高校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中国优秀文化与教育传统”“制度比较视野下中国教育制度供给”“中国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三个议题进行交流讨论,为建构中国教育学探索理论道路。(姜宝成、韩一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