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杰,陕西渭南人,1968年出生,博士学历、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画家•访问学者。先后师承韦江凡、杜滋龄、刘大为、张立辰。现任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副院长、美术学部主任。作品数十次入展国家级展览,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并被各大美术机构收藏。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朽丰碑,我对红军长征题材很感兴趣,曾到图书馆和资料室查找关于长征和红色人物的史料,到纪念馆感受红色精神,也曾试着创作过一些这类题材的作品。

2014年,在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之时,我受命创作一幅长征中“遵义会议”题材的作品。重温那段历史,我的思绪又回到了1934年: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出发开始长征,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期间只有短短的两个多月,红军在湘西惨烈的突破战役中,部队人员从八万多锐减到不足三万人,同时还承受着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并已被形成了合围之势。此时,对于一个装备落后,弹药严重不足的疲惫之师而言,已到了生死攸关之际,此时若再按李德、博古和周恩来三人团的指挥,那必将是红军的灭顶之灾。可以说,如果没有遵义会议,不知我党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才能奔赴抗日前线打鬼子,最后取得抗战胜利。也不能快速转入解放战争,打败,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亦不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成为今日之世界强国。所以,遵义会议是长征这一人类历史创举中走向辉煌的转折点。也正是有了对这段历史的深入了解和感悟,为我完成遵义会议作品的创作奠定了素材基础。

长征题材属于主题性创作,一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创作的重点题材,如何表现长征这一题材,先有前辈艺术家的多幅力作。如,老一辈艺术家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思想精神的指导下,中央美术学院董希文教授率先开始有意识的探索这一宏大题材。为了感受当年红色神话的伟大精神,他沿长征路线翻雪山过草地进行实地采风,沿途画了250多幅写生作品,回校后又以饱满的热情,严肃的治学画风,创作了油画《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经典巨著,60多年过去了,这幅画仍让观者感动,画中之魂仍会引发后学们深深的思索。二十世纪以孔德、蔡亮为代表的一大批艺术家又先后创作了《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等作品。沈尧伊是最钟情长征题材的艺术家,他多次重走长征路,七十年代创作了《革命理想高于天》、《而今迈步从头越》等大型油画作品,九十年代又用六年时间完成了巨型连环画《地球上的红飘带》,创造了我国连环画史上新的里程碑。此外,还有刘文西的《奠基礼》,刘向平的《遵义会议》,沈尧伊的《遵义会议》都成功地把握住了主题的魂,让观者体会到真实可信,产生共鸣。重温历史,我想画一幅展现遵义会议结束后主要领导人的精神风貌的作品。遵义会议结束后,事实上领导权已回到了同志手中,在新三人团领导下,大家一扫失败阴霾和巨大压力,充满敢于战胜困难的英雄大无畏主义精神。因而,我就想用现实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进行创作,经领导同意并肯定了草图之后,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绘画创作。

因平时手头资料不少,画起来很顺手,具体人物动态我是这样设计的:周恩来是军事最高指挥者,由协助,但他深知之前自己同博古、李德的合作已给红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只有高超的指挥能力才是红军的希望,所以他紧勒马缰让路于。经历了打压不解靠边站,被剥夺指挥权后,在红军生死关头却得到张闻天、王稼祥的支持,他在遵义会议上,以高超的斗争策略,雄辩的分析能力,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事实上已确立了他的领导地位,并已掌握了红军当前正面临的严峻情况。深知敌我40万,3万之比。要引领这条风雨飘摇的航船,冲出险象环生的狭窄航道,就必须用高超的谋略将红军带出绝境,所以他面色坚毅,神态凝重,勇于承担,纵马向前,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赋予他的重任。朱德也因看不惯旧三人团给红军带来的巨大损失,提出部队跟谁走的问题,又回到了领导岗位,至此,他们开创的朱毛红军又将走入正轨,所以他手握望远镜,意气奋发,策马挥鞭,奋勇向前,指挥红军英勇迎战敌军。王稼祥因在遵义会议上的重要主张,其实这时他还正躺在担架上急行,我用夸张的手法,也将他纳入骑马行列。张闻天被在七大前称为“明君”,是当时总负责人,在遵义会议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为成功而喜悦,他坚信只有的正确领导才会摆脱险境,冲出包围圈,走向胜利。彭德怀整装待发,长征中他与是最重要的两名将领,两人一前一后,对于回归领导岗位信心百倍,可惜此画因采纳他人建议,调整掉了元帅。

这幅作品长5米多,宽2米,应该算是大幅创作了。大幅绘画,并非易事,画面不能空,人物要真实可信,既要有大无畏的豪迈精神,又要有紧张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如喷发的洪流势不可挡。尤其是对画面的把控是有难度的,光是草图我就反复推敲修改了多次,那段时间,我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创作中。在对遵义题材的创作上,我并没有采用直白的场景再现手法,而是以描绘了、周恩来等六位革命核心领导人物带军行进之势为切入点,作品中每个人物形态不同,内心世界各异,战马昂首嘶鸣、飞驰向前,表现了他们在通往革命胜利道路上的巨大智慧和坚定力量。

回望那段历史,遵义会议是一个传奇,是中国和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之后,一代伟人将革命的车轮扳回正确的轨道,将一场军心涣散的溃退,蜕变成了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为苦难的中国迎来了曙光,我觉得长征精神是民族的、也是人类的。

作者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